科技新发明应用于环保监测护青山:创新技术赋能绿色发展
在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当下,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环保领域。近日,一系列基于物联网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环保监测新发明相继落地应用,通过构建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监测网络,为精准治污、科学护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标志着我国环保监测体系正式迈入智能化、精细化新阶段。
无人机+传感器:织密立体监测网
在长江流域某省级生态保护区内,一架搭载多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巡航,其采集的植被覆盖度、水体富营养化等数据实时回传至环保监测平台。与此同时,地面部署的土壤墒情传感器、水质浮标监测站与卫星遥感数据形成联动,构建起覆盖“水-土-气”的全要素监测网络。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这套由某科技企业研发的“生态眼”系统,通过AI算法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,可精准识别污染源位置、评估生态修复效果,较传统人工监测效率提升80%以上。目前,该系统已在全国20余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推广应用。
展开剩余60%AI算法破解污染溯源难题
针对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排放监管难题,某环保科技公司推出的“嗅探机器人”正在江苏某化工园区试点运行。这款搭载激光光谱分析仪的移动监测设备,可沿预设路线自动巡检,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300余种污染物进行实时识别与浓度分析。当检测到异常排放时,系统会立即锁定污染源方位,并联动园区监控摄像头调取实时画面,实现“监测-预警-溯源”全流程闭环管理。试点数据显示,该技术使园区VOCs无组织排放管控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,年减排量预计可达20吨。
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可信
在环境执法领域,数据造假曾是困扰监管部门的顽疾。某区块链企业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发的“环保链”平台,通过将监测设备直连区块链网络,确保数据从采集、传输到存储的全流程不可篡改。在河北某钢铁企业试点中,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(CEMS)数据实时上链,监管部门可随时调取历史记录进行比对核查。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区块链技术既消除了数据造假风险,也为我们提供了自证清白的可信证据。”目前,该平台已接入全国1.2万家重点排污单位,数据真实率提升至99.9%。
专家:科技赋能需破解三大瓶颈
尽管创新技术为环保监测带来革命性突破,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,当前仍面临设备运维成本高、跨部门数据共享难、基层技术人才短缺等挑战。他建议,应加快制定智能监测设备标准体系,推动5G、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覆盖,同时通过“环保科技特派员”制度加强基层技术培训。
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,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,科技新发明的广泛应用正重塑环保监测格局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将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更将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。
发布于:河北省